AGAMES 討論區

 找回密碼
 快速註冊
搜索
查看: 1070|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轉貼] 明十三陵 [複製鏈接]

Rank: 7Rank: 7Rank: 7

帖子
5052
EXP
6727 點
金幣
6300 個
好友
0
註冊時間
2008-3-2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08-3-30 16:50:09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舉世聞名的十三陵,是明朝十三個封建皇帝的陵墓。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縣境內的燕山山麓 。據京城約五十公里,總面積一百二十餘平方公里。這裏自永樂七年(1409)五月始作長陵,到明朝最後一帝崇禎葬入思陵止,其間230多年,先後修建了十三座金碧輝煌的帝王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監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嬪、一位太監(世系表)。是當今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有人要問,明朝十六帝,為什麼叫十三陵呢?這要追述一下明朝的歷史。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建都于南京,死後葬于南京鍾山之陽稱“明孝陵”。第二帝朱允文(建文帝)因其叔父朱棣以“靖難”(為皇帝解除危難)為名發兵打到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終。有人說出家當了和尚,總之是下落不明(這在明朝歷史上是一個懸案),所以沒有陵墓。第七帝朱祁鈺,因其兄英宗皇帝被瓦剌所俘,宮中無主,在太后和大臣的旨意下即了帝位。後英宗被放回,在心腹黨羽的策劃下,搞了一場“奪門之變,英宗復辟,又坐了皇帝。朱祁鈺被害死,英宗不承認他是皇帝,將其在天壽山區域內修建的陵墓也給搗毀了。而以“王”的身分將他葬於北京西郊玉泉山。這樣,明朝十六帝有兩位葬在別處,一位下落不明,其餘十三位都葬在天壽山,所以稱“明十三陵”。  

十三陵是一個天然具有規格的山區,其山屬太行餘脈,西通居庸,北通黃花鎮,南向昌平州,不僅是陵寢之屏障,實乃京師之北屏。太行山起澤州,蜿蜒綿亙北走千百里山脈不斷,至居庸關,萬峰矗立回翔盤曲而東,拔地而起為天壽山(原名黃土山)。山崇高正大,雄偉寬弘,主勢強力。明末清出著名學者顧炎武曾寫詩描述這裏的優勝形勢:“群山自南來,勢,若蛟龍翔;東趾踞盧龍,西脊馳太行;後尻坐黃花(指黃花鎮),前面臨神京;中有萬年宅,名曰康家莊①;可容百萬人,豁然開明堂。這一優美的自然景觀被封建統治者視為風水寶地。  

明十三陵,既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各陵又自成一個獨立的單位,陵墓規格大同小異。每座陵墓分別建於一座山前。陵與陵之間少至半公里,多至八公里。除思陵偏在西南一隅外,其餘均成扇面形分列於長陵左右(見圖)。這種依山建陵的佈局也曾受到外國專家的讚賞,如英國著名史家李約瑟說:皇陵在中國建築形制上是一個重大的成就它整個圖案的內容也許就是整個建築部分與風景藝術相結合的最偉大的例子。他評價十三陵是“最大的傑作”。他的體驗是“在門樓上可以欣賞到整個山谷的景色,在有機的平面上沉思其莊嚴的景象,其間所有的建築,都和風景融彙在一起,一種人民的智慧由建築師和建築者的技巧很好地表達出來。”英國城市規劃家愛德蒙培根也高度評價了明十三陵的藝術成就,他認為“建築上最宏偉的關於‘動’的例子就是明代皇帝的陵墓。”他指出:依山而建的陵墓建築群的佈局“它們的氣勢是多麼壯麗,整個山谷之內的體積都利用來作為紀念死去的君王。”他們形象生動地描繪了明陵建築與自然景觀的有機結合。從而高度讚賞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

十三陵從建成到現在已有四、五百年了,是歷代帝王陵寢建築中保存得比較好的一處。而且建築雄偉,體系完整,歷史悠久,具有較高的歷史和文物價值。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為了保護這一文物古跡,從解放初期就開始進行維修,並將十三陵作為全國重點文物加以保護。1957年,北京市政府公佈十三陵為北京市第一批重點古建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十三陵被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國務院公佈八達嶺——十三陵風景區為全國44個重點風景名勝保護區之一。1991年,十三陵被國家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之一。1992年,十三陵被北京旅遊世界之最評選委員會評為“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十三陵作為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一部分,與陵區自然景觀交相輝映,形成一處風景優美文化內涵深刻的旅遊勝地。

世事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於心。
Alta Multimedia - OnlineGames:http://www.alta.hk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快速註冊

Archiver|手機版|AGAMES 討論區

GMT+8, 2024-11-20 07:27 , Processed in 0.052604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頂部